耐摩擦色牢度问题是纺织产品最基本的色牢度考核指标之一,也是纺织品在贸易过程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它是指染色织物经过摩擦后的沾色程度,是考核染料对机械摩擦作用的抵抗能力,分为干摩擦和湿摩擦,其原理是将规定尺寸的试样固定在摩擦试验仪平台,再分别与一块干摩擦布和一块湿摩擦布摩擦,最后以白布沾色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对照标准灰色样卡评级,等级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
中小企业产品在耐摩擦色牢度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中、深色的棉、麻及其混纺类产品的耐湿摩擦色牢度绝大部分都在2-3级甚至2级以下,低于通用标准的要求;
◆部分深色的轻薄型和含有羊毛的起毛类产品的耐干摩擦色牢度远低于耐湿摩擦色牢度;
◆部分表面粗糙或起毛类织物,包括涂料染色和印花类产品的摩擦色牢度达不到标准的最低要求。
耐湿摩擦色牢度
直接染料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耐湿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不理想。
成因分析: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亲和力主要基于偶极引力和色散力,这种吸附作用的结合不牢固,尤其在湿态状态下,氢键的作用也许更强。
不溶性偶氮染料对纤维素纤维产品染色,其耐摩擦色牢度不理想。
成因分析:主要来自于浮色、染料的聚集等,所涉及的因素包括色酚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染色工艺、皂煮工艺前的预处理。
影响活性染料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因素:
◆活性染料自身的结构与特性
◆纤维素织物的性质
◆前处理效果、布面破损及表面光洁
◆染色工艺及染色后皂洗的效果
◆织物染色后的固色处理效果
◆染色织物后整理的影响以及纤维素纤维降解的影响
活性染料染色的纤维织物在耐湿摩擦色牢度试验会引起颜色转移
主要因素:
◆水溶性的染料在摩擦时使原样褪色并使摩擦布沾色。
◆部分染色的纤维在摩擦时发生断裂,形成微小的有色纤维颗粒,造成沾色。
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与染色的深度紧密关联,这其中染色时染料的过饱和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有效改善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
◆在染色前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丝光、烧毛、纤维素酶光洁处理、退浆煮炼、漂白、洗涤、烘干,可以提高织物表面的光洁度和毛效、降低摩擦阻力;
◆染色过程中加入渗透剂等助剂有利于染料的扩散和渗透,避免染料分子过多聚集在织物表面,造成浮色过多,固色要充分,染色后加强皂洗水洗减少浮色;
◆利用树脂的成膜性能设计开发出专用成膜剂起到阻碍和隔离作用,降低纤维上染料所受摩擦系数与力度,以提高湿摩擦牢度。但该类成膜剂会影响手感故需增强柔软整理;
◆利用水性聚氨酯粘合剂的反应性与成膜性能,一方面与纤维和染料发生反应,使染料、纤维更为紧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防止染料从纤维表面脱落;另一方面在纤维表面形成立体网状的水不溶解的耐水弹性保护膜封闭染料(反应的和没反应的)与水介质的接触,提高湿摩擦牢度。
耐干摩擦色牢度
影响耐摩擦色牢度的因素:织物组织结构、表面形态、染料的化学结构、染色深度以及整理方式等。某些特定的织物(轻薄型织物、表面粗糙或磨绒,起毛织物)达不到标准要求。
轻薄型织物耐干摩擦达不到要求
成因分析:由于织物结构比较疏松,在进行干摩擦时,样品在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跟摩擦头的运动而发生部分滑移,使摩擦阻力增大,且摩擦效率提髙。
磨绒或起毛织物,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
成因分析:织物表面的绒毛与摩擦布表面呈一定的夹角,并不是平行的,而使摩擦头在作往复运动时摩擦阻力增大。